科研进展

鲲鹏院唐中林团队揭示中外猪种产肉性状差异遗传机制

发布时间:2021-11-20 浏览量:
【字体:

近日,佛山鲲鹏现代农业研究院(以下简称“鲲鹏院”)绿色健康养殖中心唐中林团队在国际遗传学权威期刊《公共科学图书馆:遗传学(PLOS Genetics)》发表题为“The genome variation and developmental transcriptome maps reveal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of skeletal muscle in pigs”的成果,揭示了脂肪型猪和瘦肉型猪之间产肉性状及骨骼肌生长发育差异分子调控机制。此研究将为猪分子设计育种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我国养猪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猪遗传资源,生猪养殖量和猪肉消费国量均占全球一半以上,生猪是我国农业的支柱产业。我国地方猪和西方瘦肉型猪在产肉性状(肉产量和品质)上差异巨大,且具有互补性。我国地方猪具有肉细嫩多汁、口感好等优点,但存在生长缓慢、瘦肉率低等不足;西方瘦肉型猪虽生长快、瘦肉率高,但肉质不如我国地方猪品种。因此,揭示我国地方猪和西方瘦肉型猪产肉性状差异的遗传基础对我国地方猪的资源保护、开发利用以及新品种(配套系)培育等都非常重要。

本研究通过分析中国脂肪型-通城猪和西方瘦肉型-长白猪27个生长发育阶段骨骼肌的转录组,从比较发育遗传学角度,系统解析猪骨骼肌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转录调控事件,发现中外猪种骨骼肌生长发育不同步,肌细胞增殖、葡萄糖代谢和ATP酶活性等的差异是导致瘦肉型和脂肪型猪产肉性状差异的关键。结合变异组分析,鉴定了多个调控猪产肉性状的关键编码基因和非编码RNA,为猪的分子设计育种提供了具有重要育种价值的基因。本研究将对我国地方猪优质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打赢种业翻身仗和培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猪新品种(系)具有重要价值。

鲲鹏院唐中林研究员、李奎教授和香港城市大学李帅成副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基因组所杨亚岚副研究员、博士生闫君宇(已毕业)、博士生范新浩以及香港城市大学陈佳星博士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农业科学院创新工程、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重点项目等的资助。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gen.1009910